「驻村一线显担当」扎根苗乡侗寨的“新村民”——记全省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、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李磊
「驻村一线显担当」扎根苗乡侗寨的“新村民”——记全省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、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李磊
「驻村一线显担当」扎根苗乡侗寨的“新村民”——记全省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、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李磊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(mèngjiāoyàn)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李磊已经踏上了(le)寨市村的乡间(xiāngjiān)小路。两年前还是湖南建设投资集团的一名干部(gànbù),如今已成为村民们口中亲切的“李书记”。
2023年5月,李磊主动请缨来到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寨市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(dìyīshūjì),从此,这个偏远的苗乡村寨多了一位“新(xīn)村民”。
从(cóng)“外来户”到“自家人”
“省里来的(de)干部,能待多久?”初到寨市村,面对质疑,李磊没有辩解(biànjiě),而是拿出了“三件宝”:一双雨靴、一个笔记本、一副笑脸。
“要帮到点子上,先要走进心坎里。”李磊制定(zhìdìng)了“三个全覆盖”走访(zǒufǎng)计划(jìhuà)。白天,他踩着泥泞的(de)山路走访农户;晚上,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台账。两个(liǎnggè)月时间,他走遍了全村15个村民小组444户人家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家的情况:哪家是脱贫监测户,哪家有残疾人需要照顾,哪家的农产品滞销……
村民李茂森还记得李磊第一次到他家的情景:“那天正下着雨(xiàzheyǔ),李书记踩着泥(ní)水就来了,裤腿上全是泥点子。”通过一次次走访,一桩桩实事的落实,李磊渐渐从村民眼中(yǎnzhōng)的“外来户”变成了“自家人”。
消费帮扶打通(dǎtōng)致富“最后一公里”
寨市村地处(dìchǔ)山区,盛产猕猴桃、冬笋等优质农副产品。2023年秋天,野生猕猴桃成熟的(de)季节,李磊(lǐlěi)发现村民们对采摘并不积极。“摘了也卖不出去,何必费那个劲?”村民的话刺痛了李磊。他立即行动起来,利用湖南建投集团的资源优势,开展消费帮扶(bāngfú)。
“那段时间,李书记(shūjì)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。”村支书回忆,李磊白天(báitiān)组织村民采摘,晚上联系运输(yùnshū)车辆,常常忙到深夜。最终,工作队以市场价格统一收购了3万斤猕猴桃,为村民增收20余万元。
尝到甜头(tiántóu)的村民积极性高涨。在李磊的推动下,消费帮扶(bāngfú)逐渐规模化、常态化。两年来,累计收购猕猴桃3万斤、冬笋6万斤,采购资金达50余万元。更(gèng)让村民感动的是,每次消费帮扶,李磊都优先雇佣当地(dāngdì)群众完成分拣、打包等工作,累计发放(fāfàng)临时务工工资10余万元。
帮扶的半径还在不断扩大。李磊将目光投向全县,利用中秋、春节等传统节日契机(qìjī),动员集团干部职工采购(cǎigòu)绥宁县其他(qítā)村的农副产品。两年间,累计采购红提20万斤、金秋梨8万斤、蓝莓3万斤等,总金额达700万元。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(le)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,更使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5倍(bèi)以上,达到110万元。
“小产业”里(lǐ)的“大智慧”
乡村产业发展不能盲目跟风,必须因地制宜(yīndìzhìyí)。李磊深谙此理。
在充分调研的基础(jīchǔ)上,他带领工作队制定了(le)“小而美”的产业发展策略。利用村里原有的紫薇公园基础,在50亩紫薇树林下套种(tàozhòng)芍药,“前期能赏花,后期能卖药”;投资30万元在冻库上方建光伏发电站,既解决隔热问题(wèntí),又(yòu)增加村集体固定收入;动员村干部养殖走地鸡,年养殖规模达1万羽……
最让村民称道的是庭院经济项目。李磊采购1400余株多年生葡萄苗免费发放给村民,并请来农技专家手把手(shǒubǎshǒu)教种植技术。村民杨大爷笑着说(shuō):“现在房前屋后都是‘钱串串',既好看(hǎokàn)又来钱。”
产业发展还离不开配套服务。李磊争取资金20万元新建冻库,延长农副产品销售期;对原有(yuányǒu)蓝莓园、腊肉加工厂等扶贫产业“扶上马送一程(yīchéng)”,通过采购产品解决销售难题。这些“小产业”看似不起眼,却蕴含“大(dà)智慧"——不贪大求全,但求稳扎稳打,让(ràng)村民得到实实在在(shíshízàizài)的收益。
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(mèngjiāoyàn)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李磊已经踏上了(le)寨市村的乡间(xiāngjiān)小路。两年前还是湖南建设投资集团的一名干部(gànbù),如今已成为村民们口中亲切的“李书记”。
2023年5月,李磊主动请缨来到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寨市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(dìyīshūjì),从此,这个偏远的苗乡村寨多了一位“新(xīn)村民”。
从(cóng)“外来户”到“自家人”
“省里来的(de)干部,能待多久?”初到寨市村,面对质疑,李磊没有辩解(biànjiě),而是拿出了“三件宝”:一双雨靴、一个笔记本、一副笑脸。
“要帮到点子上,先要走进心坎里。”李磊制定(zhìdìng)了“三个全覆盖”走访(zǒufǎng)计划(jìhuà)。白天,他踩着泥泞的(de)山路走访农户;晚上,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台账。两个(liǎnggè)月时间,他走遍了全村15个村民小组444户人家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家的情况:哪家是脱贫监测户,哪家有残疾人需要照顾,哪家的农产品滞销……
村民李茂森还记得李磊第一次到他家的情景:“那天正下着雨(xiàzheyǔ),李书记踩着泥(ní)水就来了,裤腿上全是泥点子。”通过一次次走访,一桩桩实事的落实,李磊渐渐从村民眼中(yǎnzhōng)的“外来户”变成了“自家人”。
消费帮扶打通(dǎtōng)致富“最后一公里”
寨市村地处(dìchǔ)山区,盛产猕猴桃、冬笋等优质农副产品。2023年秋天,野生猕猴桃成熟的(de)季节,李磊(lǐlěi)发现村民们对采摘并不积极。“摘了也卖不出去,何必费那个劲?”村民的话刺痛了李磊。他立即行动起来,利用湖南建投集团的资源优势,开展消费帮扶(bāngfú)。
“那段时间,李书记(shūjì)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。”村支书回忆,李磊白天(báitiān)组织村民采摘,晚上联系运输(yùnshū)车辆,常常忙到深夜。最终,工作队以市场价格统一收购了3万斤猕猴桃,为村民增收20余万元。
尝到甜头(tiántóu)的村民积极性高涨。在李磊的推动下,消费帮扶(bāngfú)逐渐规模化、常态化。两年来,累计收购猕猴桃3万斤、冬笋6万斤,采购资金达50余万元。更(gèng)让村民感动的是,每次消费帮扶,李磊都优先雇佣当地(dāngdì)群众完成分拣、打包等工作,累计发放(fāfàng)临时务工工资10余万元。
帮扶的半径还在不断扩大。李磊将目光投向全县,利用中秋、春节等传统节日契机(qìjī),动员集团干部职工采购(cǎigòu)绥宁县其他(qítā)村的农副产品。两年间,累计采购红提20万斤、金秋梨8万斤、蓝莓3万斤等,总金额达700万元。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(le)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,更使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5倍(bèi)以上,达到110万元。
“小产业”里(lǐ)的“大智慧”
乡村产业发展不能盲目跟风,必须因地制宜(yīndìzhìyí)。李磊深谙此理。
在充分调研的基础(jīchǔ)上,他带领工作队制定了(le)“小而美”的产业发展策略。利用村里原有的紫薇公园基础,在50亩紫薇树林下套种(tàozhòng)芍药,“前期能赏花,后期能卖药”;投资30万元在冻库上方建光伏发电站,既解决隔热问题(wèntí),又(yòu)增加村集体固定收入;动员村干部养殖走地鸡,年养殖规模达1万羽……
最让村民称道的是庭院经济项目。李磊采购1400余株多年生葡萄苗免费发放给村民,并请来农技专家手把手(shǒubǎshǒu)教种植技术。村民杨大爷笑着说(shuō):“现在房前屋后都是‘钱串串',既好看(hǎokàn)又来钱。”
产业发展还离不开配套服务。李磊争取资金20万元新建冻库,延长农副产品销售期;对原有(yuányǒu)蓝莓园、腊肉加工厂等扶贫产业“扶上马送一程(yīchéng)”,通过采购产品解决销售难题。这些“小产业”看似不起眼,却蕴含“大(dà)智慧"——不贪大求全,但求稳扎稳打,让(ràng)村民得到实实在在(shíshízàizài)的收益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